共20题,约13700字。
邵阳县二中2019年上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4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艺概•文概》)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如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看重理性的思辨,中国文化则是诗意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辨并重,而后者更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影响着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B.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交流碰撞,靠思想与口才纵横各国之间的辩士纷纷涌现,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
C.充满理性思辨的言说以其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思想使对手折服,它讲求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力量,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D.诸子的论辨艺术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很大,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就主张 “剖情析采”,其《文心雕龙》被章学诚称“体大而虑周”,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影响。
B.文章的关键词是“诸子”“思辨”“影响”,全文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
C.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或评价,充分阐释了“断辞之美” 的内涵。
D.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没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思辨,中国文化就会失去重要的理性基因。
B.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为了建功立业成就人生,不惜舍弃谦谦君子之风与人论辩
C.论辩中只有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才会呈现出断辞之美。
D.历代文论如《人间词话》等对诗词曲赋的仔细揣摩、精心把玩,应该也是一种思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因父亲以经商为业,家境较好,所以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晓英、德、日等多种外语,这在民国学人中也是较少见的,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倨傲的一个原因。一九○六年,刘文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安徽公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当时,陈独秀、刘师培正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学校教师,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同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