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20990字。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下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何为沃野千里的长江流域提供永续之脉?专家们 ,其中有一点得到了公认: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统一的生态整体,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早已不限于某个区域。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 ,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A. 各执一词 牵一发而动全身 洁身自好
B. 各抒己见 牵一发而动全身 独善其身
C. 各执一词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独善其身
D. 各抒己见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洁身自好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一般用于争论的场合。“各抒己见”指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结合语境“其中有一点得到了公认”,说明是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应选“各抒己见”。“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一个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没有走好,以致全盘都输了,比喻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将会招致彻底的失败。结合语境“生态整体”“早已不限于某个区域”可知,应选“牵一发而动全身”。“独善其身”原指独自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现指只顾自己,不关心集体。“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从语境看,强调的是合作共管,其反面应是“独善其身”。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使东川•南秦雪》)
C.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D.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看清考查哪种修辞手法,然后注意该手法的特点,在进行排除。A项将洒在花林上的月光比作晶莹闪烁的雪珠,运用了比喻手法。B项将山峰比作竹笋,将被雪覆盖的山峰比作玉石,将雪花比作银花,运用了比喻手法。C项将月亮比作玉盘,运用了比喻手法。D项“偷”“借”赋予白海棠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手法。故选D。
【点睛】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 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实际对象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比较具体、浅 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3.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创作的文学,只以文学之高下为标准,但是理论的文学,却要看其人能不能言顾其行。我很看不起阮大铖之为人,却仍可以喜欢他的《燕子笺》。一人能出一部小说杰作,即使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