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1350字。
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普通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一代史学是什么样子?显然,没有人能精准预测史学未来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不过,鉴往可以知来,我们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
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不断打造“新史学”。到了20世纪,史学的变革不断加速,日渐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史学”曾一度雄踞史坛、风行一时。在这一过程中,“新史学”伸出了两只手,一只与自然科学牵手,另一只与社会科学相挽,不再“闭关自守”、束缚在单一的史学研究模式之中。在西方,从鲁滨孙的史学需充分利用“新同盟军”的呐喊,到年鉴学派“打破学科之间围墙”的呼唤,都旨在倡导跨学科、多学科研究,随之而来出现了现代史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如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是一浪接一浪。梁启超强调“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不过,正当“新史学”特別是西方“新史学”踌躇满志之时,也出现了诸如“被砸得粉身碎骨的历史学”“没有人的历史学”等质疑,一些人认为“新史学”成了“非史学”,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新史学”将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当下还看不清楚,但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之势却难以阻挡。
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中国传统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之处。正如有学者所言,“不同源流的史学,会而合之,比而观之,更是学术上的盛事。缺乏史学思想的互通,人类将难有互相了解之日。”在20世纪以来的史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日益增多。展望未来,这种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必定不断出现新局面。虽然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是史学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向,但当前面对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可谓任重而道远。
唯物史观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步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史学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力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不断凸显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史学始终关注普通民众和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留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历史研究的科学理论,其价值必将在史学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也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观察。
B. 现代史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出现,使得史学日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象。
C. 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阻碍了东西方史学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D.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过程中,才凸显了自身的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了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并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证。
B. 文章从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论证了“新史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C. 文章第三段引用学者的言论证明了中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观点。
D.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以后,“新史学”完全脱离了传统史学,曾经一度雄踞史坛。
B. 质疑“新史学”的观点是认为它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
C. 西方学者并没有认识到东方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的内容。
D. 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