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60字。

  5 黄河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制作课件。
  1课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
  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儿女们共同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