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10字。
7 土地的誓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故园情。
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鼓励他们将来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挚痛的家国情、故园情。
2.情境法:
七年级的学生没有失去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宜创设情境,如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
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配乐朗读音频,《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跟着唱
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1.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