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830字。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卷(一)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因此,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就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
  ②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③今天,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了独立地位后,面临着从各方面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例如二战以来,马来西亚为强调其民族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等等。这说明当今文化并未因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而趋同,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和反殖民主义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
  ④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用浓缩的方法将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某种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世界上存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个体,这些个体周围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现象学研究的是一个不断因个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它叙述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主体如何去认识一个相对确定的客体,从而将它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⑤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然后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可见,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也就是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⑥在人类寻求差别共存、互相尊重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必然大放异彩。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同情了解。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
  (摘编自《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原殖民地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彰显和“统一中心论”的解体,标志着文化互通共存遇到了阻碍。
  B.在现象学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形式和绝对原则加以概括。
  C.逻辑学范式认为主体去认识的客体是相对确定的,而现象学范式强调主客体双方会随认知而变化。
  D.“生成性对话”的目的不是无差别相融,而是对话者们一起用扬长避短的方式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引用恩贝托•埃科演讲中的话,表明了他的观点与我国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谋而合。
  B.文章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述现象学范式具有合理性并对文化互通共存起到理论支撑作用。
  C.文章从社会发展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
  D.文章第⑤段阐述的“生成性对话”的特点,是进一步论述“主体性”的内涵及其成因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将无差别事物简单叠加,不是真正的发展和创新,可见“和六律”“和五味”才是和谐融合之道。
  B.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在中国寻找到跟西方文化相似的东西。
  C.在文化互通共存和“生成性对话”的过程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必然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D.了知自身文化的“特点”,以他者视角观察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不同”,才可能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按照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的理解,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即知识产权,是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在内的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构建。
  中国城市文创产业最早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排在第一位的是上海,而后才被北京在2014年一步步超越,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科技”的融合使得其他城市在文创产业的发展上获得了便利条件,抛却基数,很大程度上各城市重新站在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