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540字。
第11课游褒禅山记
本课话题——质疑
一、从课本中积累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慎取”是传统文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的是一种勇于质疑的精神。“深思”,反映了传统的“内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体体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作者“深思”之后,便是“慎取”。王安石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的治学,善于质疑;他的人生,奋斗执着;他的为政,无畏无悔。这是一种对个人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意识,是传统文化思想的“审慎质疑”与“治国齐家”理想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
二、从历史中积累
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上溯到战国时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党人敢于质疑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启了清廷垮台的序幕;自“五四”以来,青年学生抨击政府,质疑权威,直接促成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都被称为“国家的良心”。这些响当当的质疑者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三、从名言中积累
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
3.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4.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5.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7.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一、作者简介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
二、背景回放
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此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通“甫”,译为古代男子美称,后多用于男子的表字
二、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对于这种情况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