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小题,约13690字。
201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考前训练卷(一)
语 文
2019.5.
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规民约作为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独特载体和传统乡村治理的独特方案,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被作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而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证明其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然而,在汲取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精华时,如若打开方式不正确,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及功效。
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而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等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的确立,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合理、适当的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
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贝。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不悖性。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信服。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奖惩等功用于一体,为一定地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专门类乡规民约,大多与一乡一村不同的社会事实有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条款简明扼要,可执行性强,规范稳定。而当代乡规民约的建设,近十余年来虽取得较大成效,但其制定与运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原因在于对乡规民约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乡规民约存在形式普遍单一、制定主体不清晰、文本篇幅冗长等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乡规民约的可守性不足,缺乏实施保障,制约了乡规民约的有效性,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
在汲取乡规民约这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精华,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和深刻把握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及其生成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真正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乡规民约体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乡规民约对于当代乡村“良法善治”的独特功能与作用,最终谱写出乡规民约创新转化应用的时代华章。
(摘编自胡仁智《“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规民约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在传统乡村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B.乡规民约承载着传统的“德礼法制”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
C.在当代,处理乡村“细事”的乡规民约,其宗旨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规民约,需要尊重和把握其独特价值及生成规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站在法律文化价值的角度,重点论证了当代乡规民约创造性转化的有效途径。
B.文章第二段围绕着立约宗旨,论证了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确立等问题。
C.文章第三段阐明传统乡规民约的特点,在比较中指出当代乡规民约建设中的问题。
D.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分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发展中难以避免的。
B.乡规民约立足本土,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是它生命力强、得以世代沿袭的根本原因。
C.只要加强了实施保障,就可以使乡规民约成为真正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
D.发挥乡规民约的独特功能,需从乡村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乡规民约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