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小题,约13030字。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历史中,文明间的交流、碰撞历来都是各种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双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就“中学西传”形成的规模效应而言,学界的普遍认识是,其源头在于明末入华的西方耶稣会士,以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总共持续了211年。通过“中学西传”活动,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有观点以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欧洲的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
就“中学西传”涉及面而言,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儒释道精神,乃至中医文化和农耕文明,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往来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如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金尼阁、殷铎泽等完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的翻译,卫匡国、曾德昭和冯秉正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而柏应理1687年在巴黎刊印了由他和殷铎泽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系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触到儒学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又如,经由来华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学西传”成果还促成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1694~1774)提出了“农民穷则国穷”这样寓意深远的格言,认为农业人口的就业增长和农业繁荣将刺激贸易和工业。魁奈主张的“以农为本”思想,正是来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他的重农主义社会实际上是以中国为蓝本的,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通过来华传教士发回国内的书信介绍,在欧洲大陆被广泛传诵,尤其是中国朝廷的亲农政策无疑为重农主义者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有力论据。
进一步做好“中学西传”的研究,我们必须有学术批评的视角,必须在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观照之下,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因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显然存在着“以西方之心度世界之腹”的明显局限。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西方对中国文化常会误读、曲解甚至污蔑。对此,中国学者就更有必要坚定文化自信,掌握话语权,以此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
无论是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人文交流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学西传”研究都具有强烈的时代内涵。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后推进“中学西传”研究,应该在积极吸收历史上“中学西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王银泉《挖掘“中学西传”研究的时代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是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变迁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也是如此。
B.学界普遍认为,“中学西传”源于明末入华的西方耶稣会士,从利玛窦抵澳到钱德明去世,共持续了211年。
C.柏应理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使欧洲人首次接触到儒学文化,魁奈的“以农为本”思想也源于儒家。
D.由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存在明显局限,因而研究“中学西传”须运用学术批评视角,坚持多元文化交融互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揭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B.文章从形成的规模效应和涉及面两个方面,论述“中学西传”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C.文章第三段通过列举大量具体实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D.文章不仅指明进一步做好“中学西传”研究的方法,还具体阐释了“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反向的文化交流过程;相对而言,后者的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
B.“中学西传”活动对欧洲社会影响深远,以至有人认为,它直接导致了欧洲大规模的启蒙运动。
C.西方对中国文化越是误读、曲解甚至污蔑,中国学者就越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话语权。
D.只要积极吸收历史上的成功经验,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就能推进“中学西传”研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当第一本电子书问世时,人们或许想不到它日后的风靡。现在,不管是在机场、酒店、地铁,还是在餐厅、办公室,常常会遇到盯着手中的小屏幕,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的人。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新习惯,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表示在开始阅读电子书后,有效增加了其阅读总量。
对于数字阅读爱好者来说,可选择的早已不只是电子书,还有可能是有声读物,甚至是三维动画讲解。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内容正像一条条小河流,汇入数字阅读资源的海洋。“早期的数字阅读主要是电脑端的阅读,现在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等都已成为数字阅读的终端。此外,数字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除了传统的电子报刊、电子书外,各种客户端层出不穷,新媒体产品形态多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
确实,如今除电子书外,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知乎等互联网知识社区中的问答式分享也已成为颇受欢迎的数字阅读内容。在被称作“移动端第一阅读应用软件”的掌阅软件中,阅读资源包括杂志、漫画、语音朗读,内容涵盖哲学、艺术、自然科络文学,超过5亿人次的注册用户和约1700万的日活跃用户通过点击手中屏幕,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