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670字。

  高三年级限时练语文试题
  时间:2019.5.12          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有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的,将依法受到惩处。这一消息大快人心。
  长期以来,一些英雄不仅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而且还不时遭受个别人的诋毁和亵渎。一些污蔑英雄的不实言论,甚至得到所谓网络名人的追捧和转载。这不仅损害了英雄形象,抹黑了我们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更是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虚者,模糊虚构也;无者,否定抹杀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曲历史事实,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在当下,它常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随意改变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
  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有人仅凭死亡将士的数量就简单得出“国民党领导抗战”的结论,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加主观臆断的结果。从抗日战场分工来看,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了正面战场,但并没有领导敌后战场。从抗日战争的过程来看,在不同阶段,国共两党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发挥了领导作用,推动抗日战争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在国内抗战中的作用开始递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主战场,抗击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我们强调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的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却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加以美化以达到“重写历史”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往往看法迥异,这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优越性尚未得以全面体现,这就为“媚外主义”提供了理由。从国内背景来看,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负面影响在逐步显现,经济利益的矛盾甚至冲突正在向政治层面升级。在思想领域,学术自由和学术无序的界限有所模糊,思想矛盾通过“互联网+”正呈现“网络暴力”和“多数暴政”的趋势。
  英雄和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帮助人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精神一旦被冷落、亵渎或抹黑,我们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不尊重英雄,是可耻的。对于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们要认真对待,深刻分析,防患于未然。     
  (摘自《别让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文中所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项是(    )
  A.某记者根据自己对医生的采访,认为被火灼烧是最高级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邱少云在烈火中坚持不喊不叫的事迹不符合生理学,是根本不可能的。
  B.由某电影公司出品的古装武侠爱情剧《戏说乾隆》,虽然尊重乾隆微服私访的基本史实,但内有大量的“戏说”成分,这让部分观众难辨真伪。
  C.某节目主持人在一段私下聚会的视频中发出感慨,认为不该“一边倒”,跟美国对抗,不该抗美援朝,让中国错过了统一祖国的大好时机。
  D.某大学教师在课下跟他的学生们说,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借机发展自己的队伍,准备和国民党打内战,夺取胜利果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说起,指出立法背景是出现了损害英雄形象,抹黑党史、军史和国史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和行为。
  B.文章第三段从概念入手,深刻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用多种手段歪曲历史和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本质。
  C.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通过对抗日战场的分工和抗日战争的过程的分析,用列数字等方法,剖析了“国民党领导抗战”这一观点的片面之处。
  D.文章是按照“摆社会现象”“揭问题实质”“挖问题根源”“说问题危害”“谈解决办法”的思路,层层推进,有序展开议论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进行模糊虚构、否定抹杀,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
  B.如果任由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化侵略战争的思潮和行为泛滥,人们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思想就会出现混乱。
  C.如果出现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D.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在不断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建制度自信,才可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清除“媚外主义”的土壤,进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一方面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向农村投入与聚集;另一方面对标城市补齐农村短板,在诸如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等领域焕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吸引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