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灯下漫笔》学习指导及训练<br>
  <br>
【课文背景知识】<br>
  1.据说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对此著名作家萧红和鲁迅先生生前好友日本作家增田涉在他们写的怀念鲁迅的文章中都有详尽的叙说。鲁迅先生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而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先驱者之一。那么,那时那刻,1925年4月29日那一夜,坐在灯下的鲁迅先生,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br>
  2.“漫笔”,泛泛而论当是标明随笔这一文体的语言标志,如同“漫谈”、“闲谈”、“感言”、“随想”等等。就本文而言,这里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鲁迅曾谈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总像断线风筝似的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这种思维的联想。同时,既称为“漫笔”,这也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br>
  因此,我们在阅读本文时,就要注意其漫衍无际的“心事(心绪)”、“思维”、“笔墨”,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也即前边所说,作者独具“夜眼”,对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这便是我们对本文进行艺术鉴赏的“入口处”。<br>
  <br>
【重点难点讲解】<br>
  <br>
  重点提要<br>
  本文的鉴赏要点有如下三方面:<br>
  (1)直写事实,由小及大<br>
  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说,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所谓“特别一提”,按照鲁迅的意思,就是既不虚构,也不夸张,往往只是“直写事实”,将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鲁迅又曾把杂文比做“显微镜”,说:“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意思是说,写杂文有时像在显微镜下工作,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它一放大,特点就显示了,便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震惊,便有了艺术的力量。这就是“以小见大”。<br>
  这一特点在《灯下漫笔》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文章起笔先写在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一件大家都曾遇到的小事——将钞票折价兑成现银,是那么真实具体,没有半点虚构和夸张,而且谈得很轻松,读者也读得轻松,感觉好似听一位家庭妇女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可当一读到“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时候,或许起初还觉得莫名其妙,之后便恍然大悟,拍案叫绝,从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沉重的思想,非鲁迅先生莫能为也。<br>
  (2)披情入理,情理交融<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