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题,约22600字。
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
高 三 语 文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人类终于有所
。人们开始认识到:科技越发达,越要重视培养高情商,越要重视人性化,越要大力提倡人文精神……这些理念与中国传统科学精神有着高度的内在 ,尤其与道家自然主义的科学精神 。
A. 领悟 吻合 并驾齐驱 B. 觉悟 契合 并行不悖
C. 觉悟 契合 并驾齐驱 D. 领悟 吻合 并行不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领悟:体会,解悟,多用于对文章、话语等的理解。觉悟:醒悟明白,多指人由迷惑而清醒或思想认识提高。语境说的是人类认识到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了。因此选用“觉悟”。契合:投合,意气相投,符合。吻合:完全符合,与句中“高度”重复。因此选用“契合”。并行不悖: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地位相当。语境说的是理念与中国传统科学精神不违背。因此选用“并行不悖”。故选B项。
【点睛】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词性不同;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
(一)词语辨析,从意义方面辨析:1.看词义的轻重 如:妨碍、妨害 。2.看适用范围 如:边疆、边境、边界。3.看表达侧重。如:嘹亮、响亮、洪亮 解析:“洪亮”侧重于音域宽宏,“嘹亮”侧重于音色清脆、高远,“响亮”侧重于声音响度大。结合语意①应选“洪亮”,②应选“嘹亮”,③应选“响亮”。
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适用对象。 如:启用、起用2.看成分搭配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3.看词性语法 如:启示、启事4.看习惯用法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从色彩方面辨析 :1.看感情色彩 如:妄想、梦想、理想 辨析:作动词时都有“打算”的意思,作名词时都有“想法”的意思。但“妄想”是贬义词, “梦想”是中性词, “理想”是褒义词。2.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如: “见面”和“会见”、“办法”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看, , , ; , 。
①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必要条件
②伦理学主要从道德品质上考察人的心理现象
③心理学则揭示人的行为动机和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本质
④对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⑤伦理学和心理学都研究人的行为动机
A. ⑤③④②① B. ②①③④⑤ C. ③①②④⑤ D. ⑤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⑤紧承前文,总说二者关系,可以排除B项和C项。由⑤可知应先说“伦理学”,再说“心理学”,故②应在③前;由③“心理学则……”中的“则”也可以看出,②应在③前,可排除A项。④谈伦理学对心理学的作用,故应紧承②之后;①谈心理学对伦理学的作用,故应紧承③之后。故选D项。
【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
3.下列各诗句中,“霜”字的含义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C. 西风吹老梧桐树,仍送新霜两鬓来。
D.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C项,“霜”比喻白发,ABD三项,都是指自然天气现象。故选C项 。
【点睛】考查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经过孔子整理的六部先秦古籍。)
B. 孤舟此日轻为别,尺素何时远见存?(尺素: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书写文章,故称这种短笺为尺素,也借指书信。)
C. 江令白头归故国,多情合赋黍离篇。(黍离:黍,一种农作物;离,繁茂的样子。黍离多描绘草木茂盛的景象,抒发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