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510字。

  陆良县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当时的登记人口是以人丁为计量单位,目的是征集兵丁组建军队。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据《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
  秦朝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备,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檀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做出了迁徒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汉代的户籍管理实行“编户齐民”,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张掖郡居延汉简记载这样的一个户籍信息:“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内容已经相当详备。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因此,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破,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今天户籍中的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另外,在唐代“贱民”是没有户籍的,他们只能依附于“良民”。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因此全国人口增长迅速,开宝九年(976年),全国户数为309万户,大观四年(1110年)则达到峰值2088万户。当然,短时间内人口不会如此膨胀,但是它却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户口统计更加完整(少数民族因为政府的“羁磨之策”也不断被编入户)。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区分“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税为主的转变。
  宋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流动性强。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宋代城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且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籍。
  明朝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这个制度肇创于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时有增损,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终明之世并无改变。沿袭元朝做法,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
  清初沿用明代的黄册制度,在黄册之外,另编《赋役全书》和《编审册》作为配套。由于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因此户籍管理相比明朝宽松。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户籍统计比以前更加科学、客观。
  (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管理办法的一项是()
  A. 殷商时期就产生了原始 人口登记办法,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B.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的户籍管理办法,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人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C.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团貌”相当于今天户籍上的照片。
  D. 明朝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并沿袭元朝,将人民按照职业分工划分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
  2. 下列不属于宋代开宝九年至大观四年人口激增原因的一项是()
  A.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国家进人一个休养生息的和平稳定时期,因此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
  B. 宋代户籍管理已经很成熟,统计技术更加科学,加上商品经济繁荣,因此出现了短时期内人口的激增。
  C. 宋代户籍管理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过去的“贱民”也可拥有户籍,因此人口有大幅的增长。
  D. 宋代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不少过去属于“羁摩”之地的少数民族人口也被编人户籍,因此人口大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由此可以推知,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有人口管理制度的雏形了。
  B.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城、乡户籍管理,并根据有无田产和财产多少来进行户籍登记,完成了税制从人头税到财产税的转变。
  C. 明朝以“黄册”和“鱼鳞册”来分别登记人口和土地,标志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相对成熟。明政府沿袭元朝将户口按职业划分,不容更改。
  D. 清朝户籍统计比以前更加科学、客观,是因为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纳税服役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殷商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补胎
  李恒冲
  良小的老婆要临产了,他早开始了倒计时。天天扳着手指算,已经九个月零一天了,如果不懒月的话,再有六天,就能当上爸爸了。
  良小高兴,有使不完的劲儿。可近些日子,他却老是有劲没地儿使,真叫着急。原因也很简单。早先,通往山里的路很糟,良小就在山口开个修车补胎的铺子,整天有爆胎坏车的来求他,有时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可现在呢,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