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1510字。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进一步扩张是消解文学传统的根本原因。詹姆逊曾经指出:“资本的势力在今天已伸延到许多此前未受到商品化的领域里去。”资本的势力逐渐成为支配一切文化活动的决定因素,詹姆逊将这一过程称为“去差异化”,即:消除经济、文化两个领域之间的差异,进而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正是这种现实,文学遭遇了两难选择:为了弘扬民族价值,文学必须强调民族特性,而且越鲜明越好;为了让其他民族认同并产生世界影响,文学又必须模糊或放弃某些民族性的因素而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世界。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几乎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典“化石”。我们有过“中国气派”的追求,喊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口号;也走过“俄国人的路”,甚至今天还在虔诚地膜拜着“世界文学”: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民族在中西文化上的摇摆状态。
中国文学的探索与实践大体可分两个系统,其一,坚守民族的文学传统进行创作,如废名、汪曾褀的创作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去寻求突破,文辞简约幽深。其二,创作直取西方文学的样式,如李金发、王蒙的创作,前者以法国波徳莱尔的《恶之花》为师,走向象征主义的朦胧晦涩;后者模拟意识流,创作出大异其趣的作品,但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
西方内部也曾发生过文化趋同性与民族求异性之间的矛盾,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但它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参照系,成功地完成了科学与艺术的革命。德国的狂飚突进运动受到当时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推崇天才的创造性力量,而它的参照系是德意志民族自己的传统。这两次与文艺紧密相关的思想运动都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既需要强势文化的滋养,更需要自己传统的力量,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
当下,中国正在拓展开放的宽度,加强与世界融合的深度,中国民族文学当然要与世界文学交流对话,需要引进“他者视野”,给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激励与竞争的机制,以利于优化本民族文学。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学书写,也不必注重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这些外在标识,时代已经重塑了我们这个社会,民族的独特心态、思维方式、精神品格正以新的样式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观照世界,接续传统的灵魂,才能让本民族文学真正以“民族”的姿态“走向世界”。
(根据网上资料摘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的势力在逐渐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消解文学传统。
B. 如果中国文学加强与世界文学交流学习,进一步与世界进行深度接轨,就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C. 在现今阶段下,文学艺术只有回归自己的民族传统,才能使民族文学得到创新和发展。
D. 历史上的中国文学曾努力守护自己的民族特性,也曾努力地模仿西方文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揭示了文学传统被消解的根本原因,而后引用詹姆逊的理论加以论证与阐释。
B. 文章通过中国文学探索与实践的两个系统的对比推导出我们没有赢得世界文学地位的结论。
C. 文章以文化“去差异化”为前提,推出了文学的两难,又进而论述了中国文学的摇摆历史。
D. 文章以文艺复兴与狂飚突进运动两个成功实例为启发,论述了当下中国民族文学应走之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废名、汪曾祺的创作证明,坚守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
B. 中国文学曾走过“俄国人的路”,使得文学史上出现了类似俄国风格的世界级文学作品。
C. 因资本的势力在世界占据了支配地位,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也都被经济化了。
D. 中国拓展改革宽度、深度与世界融合的背景,为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与世界文学交流学习,进一步与世界进行深度接轨”只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条件之一。故本题选B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
闫耀明
太阳热得像块烧红的铁板,悬在头顶,把地面烤得快冒烟了。田地边的女儿河水如败兵一样,几天工夫就逃走了大半。春天快过完了,再不种地,就彻底晚了。家家户户都在用车拉女儿河里不多的水抓紧播种。
拉水播种是累活儿,家有男人的干起来都很打怵,桃子就更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