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40个字。

  《大道之行也》精品教案1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反复朗读,学会划分文言句子节奏。
  2.理清文章的层次,整体理解文意。
  3.理解古人“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的相似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简介课题
  【投影展示】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天下为公”。
  【教师导人】“天下为公”包含着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它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今天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教师提问】“大道”是什么意思?“行”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教师点评】回答得很好。那么“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
  【投影展示】文章选自《礼记•礼运》。简要介绍《礼记》的有关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指导朗读,疏通文意
  【教师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作好记录,并注意正音。
  【教师范读】教师读。
  【投影展示】正音。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提问】本文的词句不复杂,同学们有没有读不准的地方?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设计意图: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同时符合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要求,也是重视学习过程的一种表现。)
  【学生回答】生1:文中的这两句有难度,我们认为应该这样停顿:1.故/人/不独亲其亲;2.使/老有所终。
  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两句的停顿应该为:3.是故/谋闭/而不兴;4.故/外户/而不闭。
  【教师点拨】从全文来看,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全用排比、对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故”“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