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23640字。

  房山区2019年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DG辱华事件到故宫筷子展
  原定于2018年11月21日在上海博览中心举行的意大利奢饰品牌DG服装展示会因为300模特罢演,各大明星取消“大秀”行程而被迫取消。第二天该品牌代言人迪丽热巴和王俊凯发表声明与DG解约,接下来中国9大电商平台下架了所有与DG品牌相关的产品,DG中国专卖店更是门可罗雀……我们再一次看到在国家荣誉面前中国人民的正义感是多么强烈。
  而事件的起因是DG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其中的模特矫揉造作,令人作呕地展示了如何使用筷子吃披萨、意大利式甜卷等。女模特的广告语称“用两根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吃我们伟大的意大利披萨”。同时,片中旁白所用的“中式发音”、傲慢语气以及模特用筷子的奇怪姿势,均被认为是歧视中国传统文化。
  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用一段视频回应,主旨是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并不会因饮食习惯而看低任何人,或者是侮辱任何人,我们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而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吃饭时所使用的工具,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紧接着,故宫博物院展示了清宫的九张筷子图片,并说:中国的筷子,每一双,都不简单。它们华丽、高级且美,真的突破了筷子实用价值,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其中一双是清宫“金镶青玉嵌乌木箸”。金、玉的使用历来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玉”的使用较“金”要早,不过,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用于饮食器具,寓意宫廷金玉满堂、富贵荣华。
  一双是清 宫“金螺旋纹箸”。这双金光闪闪的筷子长约24cm,重约120g,头部为圆柱形,上部饰以花朵,后部錾鱼籽纹地。最特别的是,这双筷子以金制锁链相连,神似“双截棍”。
  一双是清宫“ 碧玉箸”。清代碧玉玉材主要来自新疆地区。新疆有多处玉矿,重要产区为和田和玛纳斯。目前玛纳斯所产碧玉多以绿色为基本色,带有黑斑、青斑、铜锈色斑。类似的玉料清代宫廷玉器中有较多使用。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中国筷子的标准尺寸为“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情六欲。其次,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这对应中国古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再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还有,中国人使用筷子过程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材料二:
  中国筷子的发展史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原始社会,人以手抓食。新石器时代,大多采用蒸煮法,先是食粥用上匕匙(就是勺子),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匕匙。当匕匙的使用不能满足烹饪文化的发展时,需要以箸挟取菜叶,便产生筷子。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刀叉,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7000年前的骨质餐刀和圆雕鸟形刻纹餐刀;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给 “箸”的解释是:“梜,犹箸也”。明陆容《菽园杂记》: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这个音,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就无法捕鱼。在这种谐音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因多是竹制,于是有了“筷子”。
  相传筷子的发明和大禹有关。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应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而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肯定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粟。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汤粥可以用汤匙,而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筷子来夹取其中的菜叶。
  《礼记》郑玄注 “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推测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一定要不断用树枝拨动,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箸的材质也在不断演化。从木箸、竹箸到满足贵族需要所产生的象牙箸,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的筷箸类似于木棍,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制品,汉代则流行竹材质,以漆涂之,甚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箸。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银箸是隋代的,由于铜氧化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会生锈,影响进餐效果,于是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唐代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银豪华方面发展。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明清时期筷箸的材质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宫廷用箸费尽匠心,有的甚至成为高雅的工艺品。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不同于古人的用手指去抓取,它是中华饮食文明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
  1. 下列关于DG辱华事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DG事件发生后中国上下迅速抵制,展现国人高度的爱国热情。
  B. “起筷吃饭”宣传片通过对比方式,明显在炫耀西方的饮食文化。
  C. “起筷吃饭”的宣传片刻意歧视筷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D. 央视的及时回应意在表明文明礼仪之邦的筷子比西方刀叉更悠久。
  2. 下列关于故宫“清宫筷子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及时展出“清宫筷子”意在回击DG的无知,弘扬传统文化。
  B. 清宫的“金镶青玉嵌乌木箸”中的玉和金象征着地位和财富。
  C. 清宫的“金螺旋纹箸”通体由黄金雕花构成,以金锁链相连。
  D. 清宫“碧玉箸”所选的玉材主要来自新疆的和田和玛纳斯。
  3. 下列关于中国筷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人的七情六欲。
  B.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天圆地方”,所以筷子上面圆的,下面方的。
  C. 手持筷子时,五个手指的三个不同分工,体现人和世界的关系。
  D. 使用筷子时一静一动,合二为一体现中国的太极阴阳理念。
  4. 下列对中国人使用餐具的历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匕匙,说明中国使用勺子的历史超过8000年。
  B. 河南省殷墟出土的铜筷子,说明筷子产生在商代,有3000年历史。
  C. 河姆渡遗址出土餐刀和餐叉,证明中国使用刀叉历史超过7000年。
  D. 先秦时期,勺子和筷子分工已有不同;战国后期,餐叉逐渐被取代。
  5. 下列关于筷子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石器时代,因采用蒸煮法,继用匕匙之后产生筷子。
  B. 《礼记•曲礼上》表明“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
  C. 依据《礼记》和郑玄的注释,证明汉代改“筷子”名为“箸”。
  D. 明朝,渔民因忌讳“箸”和 “住”“蛀”谐音,改“箸”叫“快子”。
  6. 下列关于筷子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玄《礼记》注中充分证明烘烤过程中拨动的树枝是筷子的雏型。
  B. 筷子的材质由木质、竹制,到铜制、金银质,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C. 筷子 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是木质,汉代流行竹制,隋唐流行银制。
  D. 筷子发明历史悠久,材质丰富多样,影响了华夏周围汉文化圈。
  7. 根据我国的传统民俗,结合现实生活请说明在使用筷子时有哪些禁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D项“表明文明礼仪之邦的筷子比西方刀叉更悠久”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主旨是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并不会因饮食习惯而看低任何人,或者是侮辱任何人,我们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