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30个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
  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
  重难点简析:
  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多媒体显示】
  二、朗读感知整体把握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读出作者的感情、态度。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情感。
  2、请两名学生尝试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评价重点突出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比较师生朗读的不同:语气和感情表现。
  教师范读要点:情感态度分明而夸张。
  对论敌:犀利、有力、强烈的讽刺语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