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570字。

  蕉岭中学2019届高三适应考试(一)
  语文试题(5.16)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团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C.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C.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D.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
  C.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
  D.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同时,报告指明了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动了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