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990字。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2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中国古代,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成为治国之具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始终无法摆脱君主的影响。
  B.魏征用比喻来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
  匹奔马,骑手是皇帝,皇帝手中的鞭子就是法律。
  C.戴胄能够依法断案,认为法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与唐太宗后来“法
  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的观点是一致的。
  D.虽然,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我们仍要牢固树立
  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防止其卷土重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
  主张的国家之一。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
  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
  法律造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论述法与改革的关系,以商鞅变法为例,强调改制与更 
  法是对立统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人认为“法者,治之具也”,其主要意思是指以法律作为统治者手   
  中治国御民的工具,使之成为吏民的“规矩绳墨”。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贞观之治,
  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批判地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D.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
  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