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40字。
2020备考新动向:高考作文之读(观)后感
一、什么是读(观)后感?
读(观)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一部影视作品之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观)后感是一种常用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2019年高考课标Ⅱ卷的写作第④任务就是观后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读(观)后感是读完书或是看完其他作品之后的感触。也就是说,读(观)后感既包括“欣赏”的过程,也包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多种多样,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在阅读之后受到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在读作品之后联系社会实际发表见解。具体到“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需要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发扬五四精神,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写作时个人的震撼、感动的情感可以穿插其中,更要写出其对自身的激励。
读后感与一般议论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必须是建立在读、观后的基础上生发出的感想。中学阶段,撰写观后感时,更重视的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思考,少有对影片摄制手法方面的探讨,因而读后感、观后感的撰写思路趋于一致。
二、读(观)后感的常见误区
1.简单摘抄——摘抄大量句段,只抄不“感”。
相信很多同学都有一个专属小本本,上面抄满了动人的好词佳句。摘抄的方式固然有助于学习积累,但“只抄不感”“只抄不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