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2000字。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給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
  B. 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
  C. 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更为“乐居”。
  D. 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因为它使审美视界得以扩大,所以带来了审美内涵的变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阐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
  B. 文章论证看环境的两个维度是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的,由生态到文明,逻辑清晰。
  C. 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
  D. 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环境的价值更重要。
  B. 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
  C. 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D. 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乐居之地”错,原文是“安居之地”。B项,“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错,原文中,“这样创造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这样显然要包括“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同时,报告指明了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动了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