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990字。
丰台区2019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综合练习
高 三 语 文
2019. 01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
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
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
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
材料二
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
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乎是文明的“倒退”——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
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
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
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 B. 产量高,产业价值可观。
C. 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 D. 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
B. 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一。
C. 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
D. 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3. 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B.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江上渔者》)
C.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溯:溯,shuò,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B.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一致,可换为“殊途同归”。
C. 飞黄腾达: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
D. 慰藉:藉,jiè,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
5. 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 B. 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通病。
C. 易被人们不断地渲染、加深、强化。 D. 富有科学色彩的一种迷信方式。
6.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有不顺并且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
B. 现代人 迷信来源于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C. 人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
D. 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
7.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