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480字。
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讲 选择题速解技巧
一、题目何处来——8大陷阱要警惕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选项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关系混乱”等8种设误方式进行考查,考生要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并仔细比对、分析、理解来判定选项对错。
设误方式(一) 混淆时态(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混淆)
设误手段 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把“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 (1)如果文章或选项中有“目前”“打算”“预计”“已经”“将来”“了”之类表示时态的词语,要注意是否出现未然已然混淆的错误。
(2)如果文章或选项中出现了“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定”“必定”“必然”等表推测判断词语时,要认真辨析是否出现或然必然混淆的错误。
[应用体验] 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正误。
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选项:(2018•天津高考T6-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说“已经实现了”,将未然当成了已然。
设误方式(二) 以偏概全(扩大缩小)
设误手段 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定技巧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应用体验] 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正误。
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设误方式(三) 混淆是非
设误手段 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应用体验] 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正误。
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