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020字。

  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就有了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之间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有删改)
  [注] 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了尊体之说。
  B.北宋词坛有人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C.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这种做法。
  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由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起笔,转而引入文章的中心话题,即北宋词坛的尊体说。
  B.第二、三段主要论述苏轼尊体,先述说苏轼对词风的改革,再着重分析他创作上有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C.第四段重点论述李清照尊体,比较了李、苏观点和做法的不同之处,指出李清照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思想。
  D.文章先指出尊体说的展开大致有两个层面,接着依次从两个层面分析,最后指明两个层面的关系及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了改革,这在当时堪称非常另类的表现。
  B.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C.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即音乐性。
  D.苏、李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她出生于一个官宦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