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000字。
道士塔 备课资料
河南省新安县一高 党延平
课文鉴赏说明
一 读法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熟谙作者所记述的史实。
2.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 背景知识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
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
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当时的情形是,王道士对于敦煌的一切毫不珍惜。庚子年(1900)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清晨,他发现了藏经洞!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随意拣来送人。后来,外国人知道了,用了很少的钱就从王道士手中盗买走了其中的大量宝物。
作者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 鉴赏指要
余秋雨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他站在历史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掌故作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作者不墨守“一贯到底”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链环式结构,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以下几点,在鉴赏中应予以关注:
1.课文以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细检当代藉史抒怀的散文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品位不高,仅以“大题材”和“小才气”取胜,文笔不够厚重。而余秋雨的散文则有所突破,极力提高散文的文化品味,从历史中参悟人格,从哲学中发掘诗意;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尘封于册箧中的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置身其中。
2.课文的标题是牵连历史事件的索引,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行文中因循历史轨迹,由今寻古、由古映今,视角互换,轻巧自然,文章思路与结构十分清晰。点染情境的景语,淡化了读者与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催人生真情,启人明事理。
有人说:余秋雨能从书中见到活的山水楼台、活的历史人物;又能从山水楼台历史人物之中,见到一整幅的活的书。秋雨先生无疑又是“能感之”兼“能写之”的人。无数的人文胜地,我们一般都去过;许多文史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