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3220字。

  2019年第三阶段考前练习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
  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新物种。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它离不开“开新”和“守成”。
  B. “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C. “守成”既包括守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
  D. 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敢于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而促进自己的文化不断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
  B. 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 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
  D. 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
  B. 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
  C. 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D. 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说法错误。结合文本“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思礼,爱国的梁家驯火者
  董海旺
  2016年4月14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