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21530字。

  上海市嘉定区2019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孟子•告子上》)
  (2)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写音乐短暂休止创造特殊效果的名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 李商隐    (4). (3)别有幽愁暗恨生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本题属于上下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文学常识的识记靠平时,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重要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辟、烛、幽。
  【点睛】名句默写答题技巧: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按要求选择。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国际旅游节大会上,文化旅游部部长致辞,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在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上,我国代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愿景。
  C.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校长勉励广大学子立志于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 在中美贸易摩擦会谈中,谈判专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转化视角对待双方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运用能力。其命题的出发点是检验学生对名句的理解能力。常采用“望文生义”“文不对题”“张冠李戴”等多种设误形式。我们还注意名句的搭配,试用特点等,我们如果洞悉了这些设误点,就号准了命题的脉搏,就找到了思维的切入点,无须对题型的变化大惊小怪。本题,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这句要从肯定的角度,表达我国与其他国家互相合作的愿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定角度来说的,显然运用不当。应从肯定角度来说,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故选B。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刘汶蓉从相近的地理圈出发,审视中日韩三国在家庭观念上的迥异。她发现:          ,       ,             ;           ,中国社会代际间的观念冲突正在缩小,代际间的价值观隔阂呈下降趋势。
  ①韩国代际间则是疏离与亲密并存
  ②日本近年来的“青年贫困”现象很突出
  ③而在中国,我们的成年子女与原生家庭的心理距离其实很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