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1090字。
开来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网络时代本应该是诗歌创作的最佳时机,它预示着诗歌创作民主性时代的到来,然而,纵观当下的新诗创作,许多诗歌根本经不起反复推敲和揣摩,往往成为一次性消费品。
这种现象并不代表我们的诗人缺乏深度思考和表达, 而是诗人们将自己的才智用到了诗歌之外,不从诗歌本体出发,用美好的情感和深邃的思索对诗歌主题进行书写,对生活本质进行追问和挖掘,而是用最为便捷的炒作方式,通过制造轰动效应赚取外界眼球来获取诗名。这种炒作的结果是有关生命的诗歌主题被忽视,诗歌存在的价值消失,诗歌本应该具有的深度写作被空泛化书写取代,导致能够真正潜心创作、有所追求的诗人越来越少,新诗创作中的深度写作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诗歌写作深度缺失在诗歌创作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诗歌语言的随意性。
新诗自白话诗开始,因大量虚词和日常口语的入诗,使诗歌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古诗相比,它更接近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白话诗要求语言明白、易懂,具有鲜明的“口语”特色,胡适在当时提出“作诗如作文”和“生活的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诗歌创作主张,为当时的新诗创作者所推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语言本身发主了内在的流变,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提倡的诗歌口语化是出于启蒙和革新的需要,在当下的诗歌创作口语化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它并不是一些口语派诗人所认为得那样,口语化并不是口水话,明白也不是直白和淺白,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和明白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要讲求诗意明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一致,同时它必须保持语言的张力和内蕴,讲求精练,不是随随便便地说话,而是如西方文论家所说的“精致的讲话”。
优秀的新诗文本的语言便是这种“精致的讲话”的直接体现。作为诗歌构成的最基本元件,诗歌创作者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至关重要,它是一首诗歌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诗近百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脱离语言的诗歌是不存在的,把语言随意安排组合的一首诗成不了一首好诗,甚至不能称之为诗。
然而,我们置身今天的诗歌场域,你会发现很多诗歌作者将语言作为一种炫酷和耍宝的工具,越是离奇的搭配组合似乎越显示出其语言技巧的高超,其诗歌语言极具随意性,一些诗歌甚至反语言。一些诗人还认为,口语就是口头上的表达,越是直白越好。其实不然。早期新诗人陆志伟说:“诗的美必须超乎寻常语言美之上,必须经过一番锻炼的功夫。”所以,要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必须对口语语言进行拣择,剔除口语中啰唆、驳杂和粗鄙化的成分,克服其交际功能导致语句的流动和散漫,从而纠正口语书写中的随意性,正如西渡所倡导的那样,“纯洁和改正口头语言,是诗人首要的职责。”
(摘编自姚洪伟《网络时代新诗的困境与出路》,《星星诗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新诗创作中深度写作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意性成为诗歌语言呈现的唯一特点。
B. 相较古文学语言,白话诗的语言因虚词和口语的入诗而更贴近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
C. 出于启蒙和革新的需要,胡适提出白话诗语言“明白、易懂”的创作主张,被当时新诗创作者推崇。
D. 网络时代下,诗歌语言固然有口语化和明白 特点,但保持语言的张力和内蕴仍不可或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阐述了网络时代下新诗创作的现状,并分析了原因,强调了危害。
B. 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强调说明新诗语言更口语化和明白,优于古诗。
C. 文章引用新诗人陆志韦的话,反驳了某些诗人提出的口语就是口头上的表达的观点。
D. 文章首尾都触及了新诗创作的现状,并且在开头点出了原因,结尾指明了出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缺乏深度思考和表达,加之试图用炒作方式获取诗名,网络时代下新诗创作难有优秀作品出现。
B. 口语化和明白是特定时期下的诗歌产物,但新诗创作依然要求诗人讲求诗意明了时坚持做到“精致的讲话”。
C. 语言是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元件,诗歌创作者能不能做到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关乎诗歌生命力的强弱。
D. 诗人肩负纯洁和改正口语的职责,对口语进行拣择,是新诗创作过程中克服语言随意性的重要举措。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以偏概全,“唯一特点”错,原文说的是“诗歌写作深度缺失在诗歌创作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诗歌语言的随意性”。B项,偷换概念,“古文学”不同于“古诗”,原文说的是“与古诗相比,它更接近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C项,张冠李戴,“明白、易懂”并不是胡适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而“作诗如作文”和“生活的语言为表达方式”才是他提出的诗歌创作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