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3370字。
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 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 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 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 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 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 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 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 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 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边和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原句是“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公里,也就是 7 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 8 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 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 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 1 光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