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20+8200+4860字。
第一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一节 写出自己的个性
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写作提示这则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当前对家风的探讨有关联。中国传统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个人修养是社会风气之本,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和道德净化有很大的作用。正是个人传统修养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道德滑坡,小到个人的不尊重父母,大到社会上的路人跌倒少有人扶,都折射了某些人已经失去了道德的标杆,缺乏一种正人正己的力量。因此,重建中国的精神伦理传统十分必要,人心的改变、风气的改变是从个人伦理操守的形成开始的。
当然,“老规矩”可能有保守落后的一面,必须辩证分析;老规矩也必须与时俱进,吸纳新风尚中的合理部分,这样,推陈出新的“老规矩”才能焕发出持久的活力。
参考立意(1)礼仪是成人之本;(2)坚守做人准则;(3)老规矩,新青年;(4)老规矩要走进新时代,新时代要吸纳老规矩;(5)老规矩朽矣。
例文
有些老规矩非守不可
《弟子规》是康熙年间一个秀才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本以为这个秀才是定规矩的始祖,仔细一查,才发现,《弟子规》是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制而成,它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可见《弟子规》当中的规矩都是祖宗们定下的。
既是“规矩”,就该守着点;带一个“老”字,足见这个规矩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的。那些我们今天已经见不着的规矩,比如女子“裹小脚”之类,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而那些留下来、在文明社会中人们还津津乐道的规矩,我们不能蔑视它的存在。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弟子规》说“出必告,反必面”,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并没有认为这个老规矩有什么不好,尊重父母,文明懂礼,是体现个人修养的基本要素,一个眼中连父母都没有的人,还能把谁放在眼里?守不守老规矩,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的。可见,有些老规矩还非守不可。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讲老规矩的,自己不乱来,别人也不准胡为。但不知从什么时候
……
第三节 学会沟通
1.(浙江高考)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90字。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
此致
敬礼!
店主:×××
×年×月×日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根据题中所给的语料,考生需要答出四方面内容:一是说明失误的事情,二是表明歉意,三是围巾要寄回的地址,四是表达诚心,欢迎再次惠顾。
答案示例由于我们的失误,将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麻烦了,深表歉意!您的衣服已寄出。烦请您在收到后将围巾寄回,地址是××××,邮资由我们承担。欢迎再次惠顾。
2.幽默在谈话中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下面有两处语境,请你分别替当事者说一句幽默风趣的话,要求语言简洁得体。
(1)两亲家好开玩笑。一次,一家办喜事,宴请亲家,请柬上写道:“来,就是好(注:hào)吃;不来,就是见怪。”亲家看了这个请柬,还是大大方方地去参加宴会。他带了一份礼物,并巧妙地在礼物的包装上写了一些字,幽默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假如你就是材料中的另一位亲家,你会在这礼物上如何幽默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国共两党谈判期间,国民党代表在以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义正词严、咄咄逼人的气势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和你们共产党谈判真是对牛弹琴。”“ ”周恩来巧妙地反戈一击,不仅充满智慧,也让对方有所收敛。
答案示例(1)收下,就是爱财;不收,就是嫌礼轻。(2)对,牛弹琴!
3.(2014•北京西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公司做市场调研,请路人为两款汽车打分(满分为10分),以决定哪款是公司未来的主推车型。回收大量问卷后,调研人员发现:A款平均分是7.5分,B款的平均分为5分。再仔细翻阅大家打分的具体情况:A款的得分都集中在6、7、8这几个分数中,B款的得分中有很多9和10分,也有不少是1和0分。经公司高层研究决定,未来主推B款汽车。
你对类似的事情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这道作文题初读起来让人有一种理不清头绪的感觉,不知该如何确定文中的立意核心。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其实这完全就是一道双主体单层次比较题。整个题目的立意要通过A、B二者间的比较来实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的叙述主体。这则材料是借由A、B两款车的比较来展开叙述,那么无疑材料的核心也就是这两款车。这里要避免一种错误,或许会有考生将立论的主体确定为公司高层,肯定或否定该公司高层的决策,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对该公司高层决策的评价也要基于对A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