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20字)
11  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学目标:
1.理解人文主义思想及在本文中的体现。
2.欣赏诗化的语言。
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
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1590~1600年):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00)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中期(1601~1607年):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喜剧《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等。晚期(1608~1612年):《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和《暴风雨》(1611)。
2.介绍《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的社会背景
《罗》剧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老凯普莱特在痛悔中承认:这对情人是“我们的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然而剧中死去的不止这两个,牵涉到的也不止这两家,正像维洛那亲王最后说的:“大家都受了惩罚”。但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
三、整体感知
1.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①罗密欧、朱丽叶先后徇情      ②世仇之家和解
3.本文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明确: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真情∕诗化的语言
四、课文分析
(一)析罗密欧之真情
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悲剧,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而双双殉情。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后人却这样评价该作品:“处处是青春和春天”,“充满乐观注意的色彩”。结合课文内容印证这种评价。
示例:⑴暴躁、狂怒    ①命令、威胁仆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