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110字。

  2019届人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  单元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伍必端的艺术人生
  第一次见伍必端先生,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为其举办的“九十刻痕——伍必端艺术研究展”上。伍必端坐在主席台上,红光满面,声如洪钟,丝毫看不出90岁老人的疲态。
  伍必端是重庆育才学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育才7年,伍必端接受了完整的绘画教育。“不仅我们的学习始终是与生活、劳动联系在一起的,陶先生还教我们自己创造条件学习。”在伍必端的记忆中,那个昏黄的下午时常浮现:那一天正好日食,陶行知让孩子们提前准备一块碎玻璃,用桐油灯熏黑,日食开始的时候就拿着这块玻璃去看太阳。
  陶先生邀请全校师生进城看话剧《莫扎特》。“男孩子走路,女孩子坐船,100多里地,走了整整一天。但我们很兴奋,第二天晚上就坐在剧院的过道里看戏。”伍必端十分感慨:“陶先生是想让我们知道,做一个艺术家,就要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忠于艺术。”
  有一次陶行知在“精神讲话”时说,绘画组应该要“为老百姓画画,画老百姓”。这对他影响很深,“这个理念从那时起就扎根在我脑海里了”。
  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木刻刀削斧凿的刚硬线条,黑白分明的气势,切合时代需求,被广泛用于革命宣传,发挥了投枪、匕首的作用。 
  1941年伍必端15岁,他创作的第一幅木刻《血的仇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滥炸无辜儿童的罪行。天津解放时,他创作的《蒋介石罪恶史》系列版画,在版画界引起极大反响。《上甘岭上的英雄》《我的三峡》《喀什印象之一》《喀什印象之二》《寂静的草地》,每一个时期,伍必端的作品都有着不同主题、不同风格。
  1973年,伍必端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绘制了巨幅工笔重彩画《李自成进北京》。他笔下的李自成没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是带着庄敬严肃的神态进入北京。这幅画在艺术界和史学界引起了极大争议。“我查了很多历史资料,拜访了数位历史学家,画了十来幅草图,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人物造型和构图。在当时内外夹击、外忧内患的历史环境下,闯王是不可能志得意满的。”伍必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这也是他的一次创新。
  1984年,伍必端到东北参加版画展览会,经过一片一望无际的葵花地。那是个晴天,微风,风一吹,葵花随着风向一会儿向这倒,一会儿向那倒,像一首交响曲。伍必端看到这样的情景,真切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以及这种美带来的心灵震颤,胸中的感情无法抑制,当即画了多幅速写。回到北京后,他想用一种特殊的技法来表现这片葵花田,最终,他决定采用套色铜版画,在一条条刻痕上凹印出了这幅随风舞动、灿烂无比的《葵花地》。像这样的创作,还有很多。“写生,画家一定要写生,这是基本功,也是最见功力的地方。”他常这样说。
  在他的画展上,有这样一段开幕词:作为从20世纪前半叶走向新中国的艺术家,在艺术的道路上,他始终将个人的境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任务到兴趣,从兴趣到热爱,从热爱而专业。
  要为老百姓而画。这是伍必端的思想和感受。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10日第4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版画家王炜说,现实主义是伍必端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伍必端的艺术始终与生活为伴,与时代同行,塑造的是生活中的美。乱,恰恰说明了他的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状态中。
  ②20世纪50年代,留苏3年,伍必端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素描、速写、水彩、版画技法的学习,3年间,伍必端创作了近百幅作品。伍必端回国后积极推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向学科化方向发展,实行木板、铜版、石版工作室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必端先生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学习了7年,也因此树立起了“为老百姓画画,画老百姓”的绘画创作理念。
  B.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伍必端先生15岁时开始创作版画作品,从此他的艺术创作再也与木刻分不开了。
  C.多年来,伍必端先生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作品都富有时代特点,在推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向学科化方向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D.材料结尾照应第一段,写到了“九十刻痕”画展的开幕词,这一开幕词高度评价了伍必端先生在绘画事业上的突出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中对看日食的故事的叙述,表现了伍必端先生对此记忆的深刻,这让他悟出了学习绘画的一个道理——学会自己创造条件学习。
  B.伍必端先生的《李自成进北京》中,李自成是一个庄敬严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