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50字。
“压缩语段”虽然不是浙江高考的高频高点,但是压缩语段题所选取的语段类型多种多样,命题形式也多有不同,能非常灵活地考查考生快速准确概括文段观点的能力。从2018年高考试题命制情况看,压缩语段题的语料选择的多是说明类文段、议论类语段,设计的题目主要从概括的角度切入。预计2019年高考压缩语段仍是考查热点,出题角度应该仍以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为主,语段类型不会拘泥于上述两种。
解答压缩语段题,要重点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明确材料的表达方式。采用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其表述的方法和内容不同,比如说明类语段,主要通过对概念的解说来说明某种道理、原理、结构等;描写类语段,主要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等。
2.筛选出材料的主要信息。根据语段类型,可以快速准确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比如新闻类,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筛选;议论类语段,可以通过把握论点、论据的方法筛选;说明类语段,可以通过对概念和说明概念的内容筛选等。
考向一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类型1 记叙类语段压缩
1.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蕴含的寓意。(不超过50字)
有位年轻人很喜欢玉雕,他上门拜访雕刻大师,请求指教,雕刻大师问:“平时你练习雕刻,都是用石头?”“当然是石头。”年轻人说,“只是练习而已,何必浪费。我只有正式雕刻时,才会用玉。”“从今以后,你用玉练习。”年轻人不解:“练习时,半途而废是常有的事,用玉岂不是太可惜了。”雕刻大师摇头道:“你已经掌握了雕刻技巧,之所以雕刻不出满意的作品,关键在于你的态度。用石头作练习材料,固然便宜,可也正因为便宜,你每下一刀,便少了一分谨慎;而用玉做雕刻材料,虽然贵许多,可也正因为贵,你下刀之前,都会冥思苦想。这两种练习材料,哪种会使你精进呢?”大师的一席话让年轻人恍然大悟。
【答案】示例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不断地约束自己,才能以严谨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情,才能做好每件事情。
【解析】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概括文段的寓意,概括时注意故事的主体是大师要求学生平时练习雕刻也用玉,原因是“你下刀之前,都会冥思苦想。这两种练习材料,哪种会使你精进呢”,分析寓意时注意抓住阐述的原因,并使其普遍化,重点因为玉而产生对雕刻的敬畏,进而不断地约束自己,以严谨的态度去做事。
2.阅读下面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化。(不超过55字)
“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信物。之所以称“丹书铁券”,是因为早期的铁券是以朱砂填涂其上的文字。用朱砂填涂文字,可使颜色纯正,又能使色彩经久不褪;以铁为券,取其坚固、久存之意。明初,朱元璋创建了历史上最完备的铁券制度,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有关内容。如其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至于权限范围,仅限于本人和后代犯罪不加刑。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或侯爵封号,并被赐予“丹书铁券”。明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其后裔获赐铁券。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除。
“丹书铁券”
【答案】示例(“丹书铁券”)在明初创建了最完备的铁券制度,规定了颁授对象和权限范围;到了明朝中后期,颁授对象扩大到有功之臣的后裔。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分析语段的意思。第一、二、三句,解说“丹书铁券”以及使用“丹书”“铁券”的具体原因;第四句,写明初朱元璋为“丹书铁券”建立了完备制度;第五句,从颁授对象和权限范围两个角度解说明初铁券制度的内容;第六句,写明初颁授“丹书铁券”的对象;第七、八句,写明中后期及明末“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最后一句,写“丹书铁券”制度在清朝被废除。由分析可知,要概括“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迁,就要把握“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化,即“丹书铁券”在制度、授予对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