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8340字。

  201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上海卷
  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2)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
  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
  ③更为准确地说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记忆与写作
  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