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280字。

  江西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年级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的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力量,既造福了人类社会,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社会。
  B. 科技伦理的目的是“追求善”,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
  C. 科学崇尚自由,而科技伦理既可约束这种自由,也可引导科学研究。
  D. 人类认识的局限使未来可能出现不确定的状况,科学的发展会加大这种可能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B. 文章指出科学研究各环节中存在伦理缝隙,有助于理解科学伦理的目标和作用。
  C. 文章第三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深入论证了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D. 对于中国科学界科技伦理欠缺的原因,文章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正是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技伦理才得以兴起,受到重视。
  B. 西方文化有悠久的科技伦理传统,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
  C. 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在近代以前缺乏科学传统与经验有关。
  D. 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评价模式功利化等不良因素,增加了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概念理解错误,“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不当。根据文本内容“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