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390字。
2019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題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題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共4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不过,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则是在西周以后产生的。在《周书》《诗经》等相关典籍中,“德”字频频显见。探究分析可知,重德思想在周代的政治、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均有体现,成为统治阶层高度认可的政治管理理念。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孔孟及其后学的进一步阐释与发扬,“德”之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有道君子的人格特质,“崇徳立本”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从两汉至近代,崇徳、重德思想更是成为经济、人才、教育等诸多领城的重要价值理念。历史事实证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德智慧是经久不衰、熠熠生辉的。
在中华传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先哲对“德”观念的自觉採讨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的。古圣先贤对于“德”观念的认识与深讨经过了由“行”到“性”、由“外”至“内”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人道、人德处于不断的升格过程中,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人之主体性、能动性、实践理性的不断觉醒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先哲认为人之“仁与义”之德足能与天道之“阴与阳”、地道之“柔与刚”并列而论,但人之所为在于仿照天之“健”而“自不息”、效法地之“坤”而“厚德载物”,在于“与天地合其德”。在中国先贤看来,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即通过尽己之性、成己之德而助天道之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并不是无限扩张人欲而征服自然。
先哲之所以强调人要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就是因为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这是盂子所讲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是张载所讲的“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其间虽有“敬德”“仁德”“诚德”“礼德”之侧重点的不同,但先哲修德正已、敬天法道的宗旨是从未政变的。这种高度弘扬人德而又始终对天德葆有畏之心的天人和谐思想,既是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独有特质,更是中华文化历经变故却延续不衰的根源所在。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尚书・尧典》中说,尧帝明察洞达、谦逊宽和、光辉明亮,能够发扬美好的徳性,从而和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在这样一个施政序列中,在上位者的“克明復德”是“亲九族”“平章百姓”的先决条件,其根本指向正在于治理国家、协和万邦。
(摘编自倪富静《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历史长河中,崇德观念在变化,崇德的价值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B. 虽然人们的所为在于与天地“合德”,但是人的道德思想与天地之道是可以并论。
C. 由“行”“外”到“性”“内”的认识,体现了先贤们自觉探讨“德”观念的方式。
D. 在中国古圣先贤看来,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理国家、协和万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德观念的发展历程。
B. 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
C. 文章强调了修德正己的原因和崇德立本的宗旨,但并未明确具体做法。
D. 文章以尧帝因美德平天下的事例,强调了上位者要“克明俊德”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崇德观念源于神话,在西周以后发展成为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并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
B. 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也是人们发挥自己天性,成全美德的过程,并由此实现了“与天地参”的目标。
C.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 天之道,追求诚信是人之道,所以人们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D. 作者认为孟子和张载关于“德”的表述虽然存在差异,但都体现了以修德来达到天、人沟通的理念。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B 项,“人的道德思想与天地之道是可以并论”错误,以偏概全,认为二者可以并列的只是“先哲”;C 项,“体现了先贤们自觉探讨‘德’观念的方式”错误,是“过程”非“方式”,原文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德’观念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农村”不等于“农业”。纵观世界各国,除非是在土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否则,农业不可能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赶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20世纪末,美国的农场平均规模是210公顷,英国69公顷,法国42公顷,然而,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这些国家的农民要想获得城市的平均收入也是比较难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