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660字。

  静安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2019.06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             )《劝学》)
  (2)韩愈作《师说》送给李蟠,是因为李蟠虽然只有十七岁就“能行古道”“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还因为李蟠愿意向韩愈学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答案】    (1). 用心躁也    (2). 荀子    (3). 不拘于时    (4). 学于余    (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躁、荀 (2)于时、余 (3)攻、势。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要求选择。
  同等质量下,不同的人工增甜剂的混合物和单一的人工增甜剂的增甜强度一样。当用来使食物变甜时,增甜剂的混合物降低了消费者摄入过量的单一增甜剂的可能性。因此,应该使用混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人工增甜剂,因为混合物更健康,而且有同样的效果。
  如果上述论证成立,必须以下列(    )项假设为前提。
  A. 当混合物中的不同人工增甜剂一起被消化时,不会产生交叉作用以至于对健康有害。
  B. 不同的人工增甜剂一起用于食物,不会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给食物带来更好的味道。
  C. 任何人工增甜剂所给定的日摄入量都是保守数字,即使超过这一数字也不会有危险。
  D. 饮食中用人工增甜剂代替食糖的消费者通常会记录他们每日对不同增甜剂的摄入量。
  E. 过量摄入任何单一的人工增甜剂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不能通过以后减少摄入量来消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先假设选项有误,然后从它的反面推理,如果得出的结论和题干矛盾,则说明假设不成立,选项本身正确。本题如果A项“当混合物中的不同人工增甜剂一起被消化时,不会产生交叉作用以至于对健康有害”为假,那么肯定形式的表达应该是“如果混合物中的不同人工增甜剂一起被消化时会产生交叉作用以至于对健康有害”,则题干结论说出于健康的目的而“应该使用混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人工增甜剂”就不成立,假设与题干矛盾,那么选项A本身应该是正确的。故选A。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节选)
  严耕望
  开阔胸襟
  ①近代人提起治史,总说要客观。事实上,绝对客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总应该向这方面去做,做到尽可能的客观。而客观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开阔的胸襟。有了开阔的胸襟,才能容纳众说,至少能容忍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问题的各种异见;乃至对于他人成就的态度,也当如此。
  ②就个别问题的异见而言,各人看法不同,也必各有其相当理据,何妨多方取摄,作参考之用。就理论而言,各种理论都非十全十美,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但一种理论若果已能成立,为一部分学人所尊奉,这种理论也必有相当的真实性与可用性,我们绝不能采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