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2240字。
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2017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限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试卷正卷共 8 页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慢读,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在一些量化评价标准之下,要是如尼采提倡的那样“缓慢地取得”,恐怕得做好舍弃许多实际利益的准备——你很可能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抛弃。
障碍也来自认识上的误区。譬如说,有些人可能认为从事理论工作,把握宏大的文学、历史问题才是重要事务,仔细阅读、分析,属于次等级的雕虫小技。理论和文本细读的对立其实是一种伪对立。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的,那些杰出的理论家无一不是“仔细的读者”。确实,读他们的理论著作,会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某一文化脉络的经典作品的熟悉,和他们在解读这些作品上的细致和深入。这一点,古今中外优秀理论家概莫能外。
慢读这个说法容易被理解为专指阅读速度,其实可以说速度只是个前提,更重要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不要过分执着于你事先设定的目标;开放你的情怀、心智以对待将要面对的世界;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并将这一收获加入你阅读的记忆库中。
慢读意味着缓慢,意味着耐心,但更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方法。在文学阅读方面,这种能力和方法首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敏感。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人可能会有异议,他们着急地想从文本中拎出观点、含义,不耐烦绕圈子式地从形式入手。慢读者则会首先从作品的美学、形式着手。这并不是内容和形式的二元论,历史、政治、社会内容与审美、形式是意义的整体,但在阅读的次序上,审美、形式是关注的起点。
相较于普通读者,慢读更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一个人长期阅读会自然形成记忆库。由于文学与特定政治、社会、经济、哲学等相连,记忆库里这方面相关的外缘性知识储备不可或缺。但文学也有自身的经验、模式、成规的历史,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主题、情节、语言上的关系,作品细节背后的原型、模式、成规,以及如何从事物表象看出象征意涵,凡此种种,需要调动记忆的辨认能力和联想能力。因此,有效的阅读者不仅要有历史文化视野,也要对文学各文类的特质、它们的演变脉络、它们带有原点或准则性的经典文本形态,具有超越普通读者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达到这一目标没有速成的路好走。从这个意义上说,慢读——作为一种方式,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将是一辈子的事情。
(摘编自洪子诚《谈谈慢读传统》,《人民日报》2019年1月1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量化评价标准之下,从事教学、研究的人要想做到慢读,就会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抛弃。
B. 作者认为仔细阅读、分析不是次等级 雕虫小技,理论和文本细读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C. 慢读要求不过分执着于预设目标,开放情怀、心智,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
D. 慢读意味着缓慢和耐心,但并不专指阅读速度,它更注重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时势和认识误区两个方面阐述了慢读所面临的障碍。
B. 文章用对比的论证手法,论证了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阅读与慢读的区别。
C. 文章从文学自身特点出发,论证了慢读作为阅读方式和能力对有效阅读者的重要性。
D. 文章分析了对慢读的错误认识,也阐述了慢读应具备的能力和方法,论证结构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理论和文本细读并不矛盾,理论工作者只有对每部作品细致深入地解读,才能成为杰出理论家。
B. 慢读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普通读者不可能成为专业读者,不需要记忆库,自然也不需要慢读。
C. 慢读者以审美、形式为阅读 起点,并不否认历史、政治、社会内容与审美、形式是意义整体
D. 解读作品需调动辨认和联想能力,因此,能超越普通读者深入理解文学特质即为有效的阅读者。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就会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抛弃”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你很可能被其他快速奔跑的人抛弃”。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10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经济日报记者的联合采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5G将带来什么?如何推动?
苗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日益凸显,5G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大连接的特点,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入到各行各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