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1670字。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年春季联赛(髙二)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于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教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智”“仁”“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智”,未达无惑;“仁”,未达无忧;“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情感”“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说,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别——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扩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然其实质还是为了使包括自己在内的天下之人都脱离动物界而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或者说使天下之人都摆脱野蛮状态而进至文明境界。
  ⑤要之,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踐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⑥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智”“仁”“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君子”这个概念更多地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
  B. 《宪问》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表述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C.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个境界,只在形式上存在一定区别。
  D. 君子为人处事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这种文明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就明确了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奠定论述基础。
  B. 文章主体部分按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的异同
  C. 文章最后分析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强调“文明人”“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揭示它们的不同本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无惑”“无忧”“无惧”三个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尚未达到真正的君子标准。
  B. 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意志”角度说,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C. “为仁”者体现的境界有两个: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
  D. 只有“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时,它才能成为圣人的治理境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要求,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仔细斟酌选项的表述的纰漏。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个境界”以偏概全,原文是“孔子之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做你的姐
  安子
  村子的小路口,她推着一辆自行车冲他招手,唤他:“冬娃——”
  他的心一酸。在监狱里,因为表现好,他被提前一年半释放,她早早地写信给他,要他一定回来,说,她和哥在家里等他。
  她落落大方地笑着,伸手将他的行李拿过来放在自行车后架上,说:“冬娃,来,你推着车,咱回家吧。”
  她比他想象中年轻,也比想象中漂亮。两年前,他知道哥娶了媳妇,是哥在广州打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