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28050字。

  广东省广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必修四模块测试)
  2019年7月
  本试卷共六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不能使用涂改工具!否则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以言创造。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解剖出来。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这个心理学的结论与本题有什么关系呢?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自朱光潜《谈美》)
  1. 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B.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是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
  C. 凡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后来又能达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D.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如果是真诗人,能从格律束缚中挣得自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是否要提倡格律的问题,再从情感的群性与个性谈到艺术的变化与不变,论证了格律的存在意义。
  B. 文章用“钟摆摇动声”和“市场嘈杂声”分别比喻“一味齐整”和“一味变化”的单调,论证了“艺术由整齐到变化易”的观点。
  C. 文章引用姜白石“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的论断,佐证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格律需遵循亦需脱化”的观点。
  D.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是自述修养经验,文章将其类比文艺创作,说明了“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的不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既有群性,又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 作者认为艺术创作需寓整齐于变化,一味的整齐和一味的变化都是单调,而要避免单调就应从整齐入手,而非从变化入手。
  C. 艺术和体育在“循规蹈矩”上是相通的,只是一味的守矩不能成其为大师,大艺术家们大多都是从规矩中酝酿出自由变化。
  D.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以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格律”的内容,并与选项进行比较。C项,“凡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错误,选项以偏概全,第五段说的是“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由此可见,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故选C。
  二、本大题4小题,共19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狱卒提关汉卿!
  禁子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狱吏(制止)  别难为他。关汉卿,你坐下吧。
  (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
  狱吏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