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730字。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
②在他看来,中国寒食节仪式中包含四个结构成分:木铎、禁火、冷食、再取天火。欧洲的四句斋、复活节仪式中也包含四个结构成分:木鼓、熄火、斋戒、重新聚日生火。在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中也同样拥有这四种结构成分:熄火、斋戒、重燃天火。谢伦特人相信在仪式结束时会有一种黄蜂飞来,并射出小箭让举行仪式者捡到,从而结束整个仪式,这就相当于木铎所起的作用。斯特劳斯认为,以上三个相隔万里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似绝不可能是文化传播所致,而是人类共同的思维结构模式造成的。
③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旧火的熄灭,代表着寒冷季节的结束;新火点燃,则标志着温暖的春季的开始。所以,这一熄一燃传达出季节交替的信息。旧火又是地面的火,新火则是从天上取来的火: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天与地对立的信息。熄火意味着不用火、吃生食;重新点火则意味着烧火吃熟食。所以,这一熄-燃又传达出生与熟的对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
④这些仪式中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寒食、禁食和斋戒。因为在举行这些仪式时,正是各地都处于日常食物短缺的时候。所以,中国的寒食、欧洲的禁食与南美洲的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而且,稀少与丰盛的对立还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密切相关.
⑤仪式中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其中的音响及其工具,木铎、木鼓敲打以后熄火,象征着黑暗,而重新点火则象征着光明。所以,这些乐器传达出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同时也加强了自然与文化等对立结构的表达。
⑥总结以上分析,这些仪式是共同的思维结构的产物,它们分别传达了彼此相通的信息。以前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释了,如寒食节的举行时间在古代各地曾经是互不相同的,有的在冬季,有的在初夏,后来逐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
(摘编自陈连山《寒食节的文化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
B. 斯特劳斯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节日的仪式中包含有大致相同的四个结构成分。
C. 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是四个仪式中都有的、也是最重要的活动。
D. 寒食节后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而在古代各地举行时间或冬或夏,各不相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②段介绍了中国寒食节仪式以及在欧洲、南美洲地区的三个仪式中的结构成分。
B. 文章③至⑤段主要介绍了四个仪式的重要活动内容,其中对前两个仪式的论述较详细。
C. 文章用来自相隔万里的排除了文化传播可能性的欧亚及南美的不同仪式来论述观点。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分析仪式文化的相似性,说明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寒食节及四句斋仪式中有木铎或木鼓的结构成分,谢伦特人仪式中也有类似结构成分。
B. 旧火熄灭与新火点燃的仪式活动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是天与地、生与熟对立的表征。
C. 寒食、禁食和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因而也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D. 斯特劳斯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往无法解释的问题,具有突破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人们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可知,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于寒食节意义的认识,并不是人们对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航天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航天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已显现。中国正积极建设一张全国地基网,让中国用户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导航服务。随着一年来18颗北斗三号卫星顺利上天,北斗全球系统已现雏形,其应用已到快速发展期,未来将形成庞大产业链。
美国宇航局局长在纪念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演讲中说,“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