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4040字。

  第七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20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趋之若鹜。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作为史籍最为宏富的国度,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和方法。”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每个时代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期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脱羽成熟。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对待“外源性”资源与“内源性”资源的态度存在着偏差。
  B.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华裔学者的学术研究都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C.植根于民族的本土经验,是对学术主体性的坚持,能使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D.“朴学”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但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建构当代文学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滞后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重视“内源性”资源的必要性。
  B.文章按时间顺序列举了诸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外源性”资源的影响之大。
  C.文章对“外源性”资源的作用、清代“朴学”实证方法都做出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
  D.针对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发展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当代文学比现代文学历时更长,但由于文化自信缺失,未能达到时代的高度。
  B.偏重于“外源性”理论资源是当代文学学科仍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根本原因。
  C.对于“内源性”理论资源的三个方面,我们应该要创造性、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D.当我们注重对“内源性”资源的筛选和利用时,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就能脱羽成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专家介绍说,手机芯片对手机的研发制造非常重要,尤其现在手机的性能都是通过芯片的性能差别体现出来的。手机的“大脑中枢”、通信、多媒体、拍照等功能都要依靠底层的不同类型的芯片来实现。目前手机芯片多是高集成的芯片组。
  业内专家认为,芯片研发所需的不断积累和完善的长周期、巨大投入,也是国内许多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