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000+8230字。

  第一单元检测(A)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阅读题(共4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鬟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懊悔、反语、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
  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忧世乐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具有的情怀。
  B.《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C.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D.“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现出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思路解析:C项,理解不符合文意。“宝玉喜聚”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不是鲁迅先生“认为”的。
  答案:C
  2.下列各项,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以及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D.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
  二、课内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
  ……
  第一单元检测(B)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忖度(cǔn)  笑靥(yǎn)
  瞋视(chēn) 孽根祸胎(niè)
  B.懵懂(měng) 嫡亲(dí)
  伺候(cì) 敛声屏气(píng)
  C.蹙缩(cù) 踌躇(chóu)
  形骸(hái) 少不更事(gēng)
  D.沮丧(jǔ) 撬开(qiào)
  模样(mó) 皮开肉绽(zhàn)
  思路解析:A项,“靥”应读“yè”;B项,“屏”应读“bǐng”;D项,“模”应读“mú”。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    的说。
  (2)“传奇•见证——颐和园南迁文物展”在颐和园举行,本次活动共展出园藏参与南迁的文物精品与档案史料共计73件,其中近30件文物是60年来首次    。
  (3)现在“种花”,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即使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提升。所以科技进步、资金投入与产业效益     。
  A.简捷  面世  息息相关
  B.简洁  面世  息息相关
  C.简捷  面市  休戚相关
  D.简洁  面市  休戚相关
  思路解析:“简捷”侧重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简洁”侧重(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根据(1)句语境应用“简捷”。“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面市”,(产品)开始供应市场。根据(2)句语境,应用“面世”。“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结合(3)句语境,应用“息息相关”。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说我们理当坚持的只能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何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不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