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100字。

  2019-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学术界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在法家看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有效作用。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指导国家这个庞大官僚机器运转的不仅有儒家的“德政”,也有法家的“法治”。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成文法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历经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石,帮助国家维护长治久安。古代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并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能够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而与法家同时期的许多其他文明形态还是城邦、城邦联盟、贵族联合等,不能不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那个时期展现出独有的智慧。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摘编自武树臣《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和法治统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需要理论依据,法家的“法治”理论就满足了这种需要。
  B.以往的治国典则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并公布的成文法。
  C.学术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有的只是法家的刑法之治。
  D.古代中国能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其重要原因是地域广袤和历史悠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论部分采用设问的方法,在论及他人观点的同时,客观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B.文章从保护民众和约束官吏两个方面论述公布法律的意图,显现法家的平等思想。
  C.文章本论部分论述了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论宗旨、表现形式、实质内涵及其历史作用。
  D.文章指出法家“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法治建设的价值,显现了审慎的思维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中国旧有的社会结构,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法家把法律制度放到和君主品德同等的高度,其实质是要借此来调整社会关系
  C.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是中华法系的基石,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
  D.在现代社会,不能借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因其仍属古典法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努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健康快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抢先实行“小学化”教育,更有甚者推出“幼升小”应试强化补课班。不愿看到自家孩子落后的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名。这种“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