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红烛 课件(16张ppt)+教案+考点链接+课文朗读
【情境课文】红烛课文朗读.mp3
【教学方案】红烛教案.docx
【教学方案】现代诗歌鉴赏主题单元设计三《红烛》.doc
【教学课件】红烛示范课件.pptx
【考点链接】现代诗歌赏析训练(一).docx
《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用意,理解“红烛”意象
2. 理解诗歌中传达的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掌握诗歌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红烛”意象,理解诗歌传达的深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初中所学有关闻一多先生的两篇文章导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最后一次讲演》
请你谈谈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
(以湖北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展览前言总结。)
二、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红烛》创作背景介绍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
……
现代诗歌赏析训练(一)
一、阅读《美丽的夜雨》完成题目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进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1.这首诗主要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者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请具体说说这首诗用了哪些喻体? 这些喻体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说说下面几句诗的美妙之处(重点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
“美丽的夜雨,辛苦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3.面对美丽的夜雨,你有什么体验?请用几行小诗展示你的体验。
二、阅读《秋晨》,完成题目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