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小题,约10080字。
2019—2020学年度上期八市重点高中联盟
“领军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G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 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善是人之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 “四端说”,他强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盖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愛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 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囷一体,“孝” “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 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泾奠基 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休的信念。所谓“黄天无亲,唯德是辅”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沽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 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 德”、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 .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佣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囤,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
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善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跫》)
1.下列关于段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将中国传统蔣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
B.孟子之所以捉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楚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C.仁爱主义、集休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阐述了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D.孝忠合一与道教的艰负粜报论促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文章重点论述了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略写了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C.文章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D.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春秋笔法的创作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B.家庭是培育与践行猙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庭教育耍注重培育下一代如贵任等基本道德意识。
C.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等仍具存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材料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纽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高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 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到利用工程(2018 —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础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愁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