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050字。

  2019-2020学年秋四川省泸县二中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审美功利主义是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审美功利主义一方面主张审美、艺术独立,一方面又把审美与道德内在联系在一起,主张凸显审美和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纯洁情感、养育道德、提升境界等功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心。王国维一方面主张艺术独立,强调美“不关于吾人之利害”,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审美的“无用之用”说,认为这个“无用之用”胜过“有用之用”,正是这种“无用之用”“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朱光潜也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心的养育价值,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从属于现代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因此,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一种兼具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美学,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审美是人达到道德境界的中介;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当然,这种美学不同于“文以载道”式的文艺功能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关切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就是美育。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朱光潜对美育的德育功能持充分肯定态度。他认为,德育须从美育做起,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是我们当今建构中国本土美学和美育理论的一个宝贵资源。但是,其限于个体修身养性的人格养成指向还有待拓展。如何培养国民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如何提升国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德育和美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些,在传统的修身养性理论中还不可能给出答案。另外,与德育相融合的美育,如何与其提升创造力的任务相互协调,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摘编自杜卫东《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产生了审美功利主义。
  B.王国维等人选择美学,有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因素,更是想以此来寻求救国之道。
  C.审美功利主义美学强烈关切现实,可通过美育来落实,事关美与善内在关系的处理。
  D.审美功利主义与其他美学不同,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位。
  B.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的。
  C.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征。
  D.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入。
  3.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位。
  B.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的。
  C.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征。
  D.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