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170字。

  宁阳一中2019级高一上学期模块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19.10
  注意事项:
  1.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3.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依题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填涂到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全部填写到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通群众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 “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的回答不尽一致。如不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就会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摘编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
  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融合过程中。
  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有明确的写作指向。
  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
  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
  B.要正确解读经典,就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
  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
  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4.下列关于诗词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C.古人根据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类型,《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D.“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则是这首词的标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 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