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880字。

  九台区师范高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蕴含了中国人关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基本解释。中国古代丰厚的“家”学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探寻终极幸福之源的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在古人看来,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没有家的庇护,身、心、灵将会漂泊无依。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今生与后世和前世的关系,以及家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支持自我成长、成人的必然前提。
  家以沟通协调差异之间关系为起始,以实现“和而不同”、“亲密差异”为旨归。家以保全生命、延续族类生存的方式汇合了一切可能的差异性,生成有机的生命共同体。诸如性别差异、姓际差异、年龄差异、身份差异、资源差异、自然与文明差异等,这些差异亦自然亦文化、亦个别、亦整体地支持并维护着家的存在。在对待“身份差异”的“正名”中,规定与“名”相符的责任和义务之“实”;在对待性别差异中,视两性之和乃人伦之始,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在对待姓际差异上,视两姓之和乃“附远厚别”,乃“万世之始”;在对待年龄差异上,其“尚齿”的文化,主张代际之间的“父慈子孝”、同代人之间的“孝悌”精神,显示出特有的智慧。这些共同构成现实家庭中的亲缘情理。
  古人以身家一体为本,类推于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构造出艺术化境域的亲缘情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是基于血缘亲情的一体化的身体,所谓“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
  故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体也”。故有敬其身就是敬其亲,伤其亲即为伤身体的亲缘情理,这种以身为本根生发的亲缘情理,由亲爱之情类比类推于人类社会与天地万物之间,同时将个人的使命感与历史担当推及人类社会和自然。所谓“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由此不难理解孟子的“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种以身家为本的情感和义理,不仅“亲亲而仁民”,而且“仁民而爱物”,以一种艺术化的境域,充塞天地之间。从原本意义上讲,人是栖身于亲缘共同体,并从中获得安定感和幸福感,唤起神圣使命感的居家之人。中国古代以身家一体为核心,将家的亲缘情理推及他人、社会和宇宙,符合生命本身的轨迹,以及人类历史的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丰厚的家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和追求幸福的精神源泉。
  B. 家是自我栖身的场所,中国古人于其中不断学习协调自我与外部的关系。
  C. “尚齿”文化和“孝悌”精神是古人用于处理同代关系与代际关系的智慧。
  D. 在孟子看来,人们从孩童时代起就懂得要敬爱父母,长大后懂得尊敬兄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足于传统中国文化中家的形象,阐述了古代家学的内涵及其价值。
  B. 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家的亲缘情理,后一维度的阐述以前一维度为基础。
  C. 文章由居家之人的安定感论起,推导出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生发缘起。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强调了由人生命本身的轨迹唤起的社会神圣使命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安定感和幸福感必然大打折扣。
  B. 一个家族有好的家学传统,家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便容易协调,达成一致。
  C. 因为古人重视血缘亲情,尊重亲缘情理,所以懂得敬重长辈、关爱呵护家人。
  D. 如果没有古代丰厚的家学,中国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意义的理解将受到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⑴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⑵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