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4570字。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1、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2、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3、本试卷分第I卷(客观题)和第II卷(主观题)两部分,共18道题,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 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 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
  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一般大都强调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所以,在当时生产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生产水平比较落后。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老子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认为艺术创作只需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与老子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D. 《国语•楚语上》中的“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一句
  强调了“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
  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则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这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也使华丽之美成为了众矢之的。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到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的领域之中,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即反对繁饰礼乐,故曰:“为乐非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反对娱乐化,洞明娱乐化对民族所造成的危机。
  D、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后来其他派别思想家的加入,使这种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
  寻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